前言
近期,我国多地积极行动,纷纷出台或计划出台专项法规,为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自 2025 年 2 月 28 日起,《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正式施行,这标志着广州在低空经济领域迈出了重要的法治化步伐。据无锡市司法局官网披露,去年《无锡市低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已列入立法议程;1 月 10 日,苏州市也召开了低空经济立法推介会,显示出各地对低空经济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
这些专项法规的出台,对于增强市场信心、吸引更多投资者关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法规将为低空经济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引和保障,有利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从具体内容来看,各地制定的低空经济专项法规兼顾了“管得住”与“放得开”。一方面,明确禁止相关单位和个人在低空飞行活动中非法采集和处理数据,以杜绝隐私泄露、安全威胁等问题,确保低空经济在安全、有序的轨道上运行。另一方面,支持推动无人驾驶航空器等无人设备在多个场景的应用,允许经营主体在法律框架内自由发展,为低空经济的市场前景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市场潜力也逐渐显现。据中国银河证券指出,低空经济万亿级市场即将爆发,基建先行,制造与运营并进。国海证券也表示,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归为新质生产力,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受益。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达 1.5 万亿元,到 2035 年有望达到 3.5 万亿。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达 5615 亿元,预测 2035 年有望突破 3.5 万亿。
在产业生态构建方面,低空经济产业链涵盖上游飞行基础设施及保障服务、中游航空器制造和下游运营应用。2025 年 2 月 20 日,中国首个低空行业大模型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在低空行业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该大模型由长春市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产业化公司中科紫东太初联合打造,助力长春作为中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推动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与应用。
在投融资方面,低空经济领域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25 年低空经济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2023 年市场规模已突破 5000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1.5 万亿元,2035 年有望增至 3.5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20%。
在技术创新方面,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无人机技术在物流、农业植保、巡检等领域的应用占比将超 60%,其中物流无人机市场规模或突破 800 亿元。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电机市场规模预计达 120 亿元,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推动其成为低空交通革命的关键。
在应用场景方面,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城市交通方面,以湖北武汉为例,市民可以乘坐 “空中巴士” 进行短途出行;而在广东深圳,外卖配送也开始尝试无人机投递,进一步提升了物流效率。此外,在福建泉州,无人机更是被用于脐橙运输,帮助果农将农产品快速运出果园,助力乡振兴。
在国家层面,2 月 24 日,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初次审议,修订草案主要内容还包括促进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发展。此外,年初至今,我国低空经济在产业生态构建、投融资、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均有良好表现。在不断完善法规体系以及充足资金支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表示,通过专项法规对低空经济产业进行精准调控的趋势愈发明显,地方专项法规的内容有望更加丰富、具体。在 “管得住” 方面,安全、数据监管、生态保护是重点;在 “放得开” 方面,技术应用、场景开拓等方面有望迎来更多优化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