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十年,中国经历了多个“风口产业”——共享经济、新能源车、人工智能……如今,“低空经济”以其独特的空域价值与跨行业融合潜力,成为下一个聚焦点。
但在浮躁的产业语境中,我们更需要看清:什么是真正的机会?哪些场景最具现实价值?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如何切入?
本文尝试列出五类“具备商业前景、可落地、政策支持强”的低空经济细分方向,供从业者与投资者参考。
一、无人机服务业正迎来“规模化应用”拐点说到低空经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eVTOL。但其实真正落地最深、应用最广的,是工业无人机。 根据中国民航局数据,2024年我国登记在册的无人机超过110万架,年飞行小时数超1800万小时,同比增长36%。其中超过70%的用途集中在: · 电网巡检与油气管道监测 · 农业植保作业(农药喷洒、病虫害检测) · 测绘与遥感 · 公安与应急处突任务 · 环保监控与水利管理 无人机不只是“空中玩具”,而成为很多行业“刚需工具”。 · 自主研发场景化飞行平台; · 数据分析与AI图像识别算法服务; · 设备维保、运营培训、行业SaaS工具。 关键词:降本增效、合规可控、场景标准化。 二、低空空域管控平台与数字地图迎来建设高潮低空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不是机场,而是“看得见的空域”。只有实现动态可视、风险预警、实时调度,才能保障飞行安全与高效。 于是,“低空数字化”成为地方政府建设重点。包括: · 动态空域地图平台(航空地理信息叠加、空域规划) · 飞行计划报备系统 · 起降点选址算法与GIS系统 · AI+5G管控平台(实时避障/飞行路径引导) 目前已有多个示范项目在建: · 成都:与华为合作建设“空地一体数字低空平台”; · 南京:打造“低空交通一张图”; · 深圳:以“数字空域”技术支持福田-前海低空走廊。 科技公司、高校实验室、地图引擎开发商可参与进这一轮基础设施建设。 三、飞行器制造与零部件产业链转移正在加速虽然整机研发难度高,但大量低空飞行器的核心零部件可实现国产替代与分包协同制造,例如: · 高性能碳纤维壳体与轻量化材料; · 电推进系统、电控模块; · 智能飞控板卡、惯性导航系统; · 通信模组、视距外遥控技术等。 目前eVTOL和中小型无人机的主力厂商(如亿航、沃飞、峰飞、极目、华中数控等)正在向中部、西南等地寻求代工及配套伙伴,产业链本地化进程加快。 这对制造能力成熟、具备航空认证潜力的中小企业是极大利好。 四、飞行起降点、新型机场与运营站点投资活跃2024年,全国新备案通航机场数量首次超过40个,其中20%以上为“无人机机场”或“eVTOL起降点”。杭州、合肥、长沙、广州等地正在建设: · 城市空中航站楼; · 无人机“空中快递分拨中心”; · “无人机+轻通航”多功能通用机场。 相关建设涉及土建工程、导航系统、调度平台、安防监控、能源补给(充电/换电)等多个环节,产业链机会明显。 特别是地产开发企业、交通枢纽运营商、城市更新项目方,可从“城市空中交通场景”入手,推动空间资产升级。 五、产业人才缺口明显,职业化培训成为蓝海根据预测,到2027年,中国低空经济产业将新增近25万岗位,涉及: · 飞控手/试飞员/安全员; · 适航工程师/维修工程师; · 无人机航线运营调度师; · 空域管控与数据标注技术员; · 城市低空交通运营管理人员。 对于有教育资源/地方政府合作渠道的企业,可结合产业园、高校、技能培训机构,开发定制化课程,实现产业导入与就业联动。 总结:五类方向、各有路径
创业者与制造业企业可以围绕以下方向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