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条飞行汽车流水线投产在即,个人用户2026年Q1可提车
来源: | 作者:低空经济商情 | 发布时间: 14天前 | 30 次浏览 | 分享到:

“飞行汽车技术攻克进入冲刺阶段”——今天,多家央企、民企和部委在同一天密集释放信息,标志着中国飞行汽车产业链的三大“卡脖子”环节:动力、安全、量产,已被系统性地突破。


图片


动力心脏:国产 250 kW 航空电机完成极限测试


中国航发控制系统研究所(无锡)宣布,全新 J250ST-III 航空电机完成 250 kW、30秒超功率冲刺实验,功率密度高达9.2 kW/kg,刷新全球纪录。该电机采用“磁-油-冷”一体化散热技术,可在150℃ 环境下连续工作2小时,直接覆盖4吨级eVTOL需求。配套400Wh/kg固态电池包(宁德时代航空事业部)也同步通过 15.2 米高空坠落实验,热失控概率低于1/1000。

全域安全:AI“飞控小脑”通过民航局等级测试

中汽创智“江豚1号”全尺寸原型机(6 座,航程300km,巡航200 km/h)今日在南京低空综合飞行基地完成 50 km 航线验证。机载 AI 飞控系统融合激光雷达、毫米波与视觉传感器,成功识别并自主规避 3 架“入侵”无人机,全程无人工接管;民航局现场签发《特定运行风险评估》(SORA)A+级证书,意味着“江豚1号”可在城市上空开展载人试运营。

量产就绪:全球首条飞行汽车流水线投产倒计时

小鹏汽车肇庆工厂宣布,全球首条分体式飞行汽车流水线已贯通,年产能 1 万台;首批“陆地航母”将在 2026 Q1 交付个人用户。广汽 GOVE 模块化 eVTOL 也在广州检验中心通过 0–150 km/h 全天候卡车风洞测试,预计 2025 年底获得生产许可证。

制度“绿灯”:适航、空域、保险三大规则一步到位

适航:民航局今日发布《eVTOL适航审定细则(2025 版)》,首次将“分体式构型”纳入类别,审批周期从36个月压缩至 18个月。

空域:上海、深圳、南京同步公布第二批低空“十字路口”航图,新增300米以下公共航路 42 条,全部接入北斗高精度定位网络。

保险:人保财险推出“eVTOL 综合保单”,个人用户可按里程计费,保费最低1.2 元/公里,首年赠送 200 万元第三者责任险。


场景落地:跨省“飞的”开始售票


四川航空与沃飞长空今日联合开售“成都天府机场—峨眉山景区” eVTOL 联程票,单程19分钟,票价398元,上线 1 小时售罄200张。深圳东部通航宣布8月起开行“福田 CBD—惠州巽寮湾”夏季旅游航线,票价880元,支持积分兑换。

总结


中国低空经济联盟秘书长王霞表示:“当动力、安全、量产、制度四大瓶颈同时被打破,飞行汽车就不再是展品,而是交通工具。2026 年将是中国城市空中交通(UAM)的元年。”


从实验室到流水线,从政策到售票系统,飞行汽车正在把曾经的科幻桥段压缩成三年内的日常通勤。下一步,等待我们的是“打飞的”和打网约车一样的体验——而这一天,比所有人预想的都来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