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如同一座航标,为行业发展指引方向。近期,从国家到地方,一系列低空经济政策重磅出台,为这个新兴领域注入了强大动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解读这些政策,剖析其对行业上下游的深远影响。
国家层面:多管齐下,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1. 空域管理改革深化,释放发展空间
今年 4 月,中央空管委印发专项措施,着重围绕健全低空管理体系、优化空域资源配置等方面,向全国空管系统部署加强低空空管工作。这一举措意义非凡,随着我国低空飞行活动日益频繁,全国实名登记注册无人驾驶航空器超 220 万架,通用航空器超 3200 架,2024 年空管系统保障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达 3.4 亿余架次、2600 万余小时,通用航空飞行 120 万余小时,运行态势持续高位增长。此次专项措施的出台,进一步优化了空域资源配置,为低空经济发展释放出更多可用空域。例如,在一些繁忙的城市周边,通过科学划设低空飞行航线,减少了无人机与其他航空器的冲突,使得无人机物流配送、低空旅游等业务能够更加安全、高效地开展,为企业拓展业务范围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 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助力产业腾飞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近期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表态并非空谈,从资金扶持方面可见一斑。一方面,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低空经济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门槛。例如,华夏银行广州分行落地全国首单低空经济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填补了低空经济领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市场空白,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专项资金的设立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据悉,相关部门正在筹备设立国家级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基金,该基金将重点投向低空经济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如飞行器研发制造、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等,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地方层面:因地制宜,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1. 江苏无锡:立法护航,构建全方位发展体系
8 月 11 日,江苏无锡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无锡市低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该条例将于 10 月 1 日起施行。作为国内较早针对低空经济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条例》从多个维度为无锡低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机制健全上,确立了 “市级统筹、县区落实、部门联动” 的工作格局,明确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明确了四类核心设施,包括起降设施、低空智能网联系统、管理保障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为低空经济发展打造坚实的硬件基础。在应用场景拓展上,覆盖货运、载人、应急等多个领域,如推动建立多层次低空物流枢纽,支持空中观光、低空运动等文旅业态发展。这一系列举措,将极大地激发无锡低空经济的发展活力,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立法范例。
2. 云南:特色措施,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8 月 14 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云南省支持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结合云南独特的地理和产业优势,提出了一系列特色举措。其中,支持高原无人机免费测试,为无人机企业在高原环境下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测试提供了便利,有助于企业开发出更适应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的无人机产品。在产业集聚方面,鼓励各地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园区,通过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例如,在昆明某低空经济产业园区,已吸引了多家无人机制造、低空旅游运营等企业入驻,企业之间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合作等方式,实现了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了区域低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专家解读:政策协同,开启低空经济新时代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政策的出台背景、目标及影响,我们特别邀请了政策研究专家李教授进行解读。李教授表示:“当前,低空经济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从国家到地方的一系列政策出台,体现了对这一新兴产业的高度重视。国家层面的政策侧重于宏观调控,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资源保障;地方层面的政策则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从产业布局、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推动低空经济落地生根。这些政策相互协同,将开启低空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对于行业上下游企业来说,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例如,空域管理改革将降低无人机运营企业的飞行审批时间成本,使企业能够更高效地开展业务;资金扶持政策将为飞行器研发制造企业提供更多的研发资金,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
面对这一系列政策红利,低空经济行业从业者应积极关注政策动态,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在这片充满机遇的蓝海中扬帆起航。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落地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低空经济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