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迈入 “加速跑” 阶段: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与生态完善成核心驱动力
来源: | 作者:低空经济商情 | 发布时间: 22天前 | 55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 年以来,我国低空经济领域捷报频传,从国内首款大型载客 eVTOL 下线到千架级订单落地,从低空空域改革深化到多场景商业化验证,产业正从 “概念探索” 迈向 “规模应用” 的关键转折点。数据显示,2025 年 1-7 月成都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达 198.4 亿元,同比增长 34.8%;1-8 月无人机飞行架次达 230 万,同比增长 72%,在全国 15 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一系列亮眼数据印证了低空经济作为 “新增长引擎” 的强劲活力。



技术突破构筑产业核心竞争力,国产 eVTOL 领跑全球赛道


低空装备的技术成熟度是产业发展的基石。2025 年 9 月,吉利科技集团旗下沃飞长空自主研发的 AE200-100 首架机在成都金堂淮州机场正式下线,这款国内首款大型载客 eVTOL 采用全球领先的 “八轴内四倾转” 构型,配备 8 个独立电机驱动分布式螺旋桨,即使多电机失效仍能通过智能重构实现安全降落,将飞行安全从 “被动防护” 升级为 “主动保障”。该机型最大航程达 200 公里,3 排 4 至 6 座灵活布局可覆盖跨城通行、机场接驳、景区串联等多元场景,且运营成本显著低于传统直升机,目前已储备超千架商业订单,覆盖成渝、长三角、珠三角等核心经济带。


技术突破背后是研发实力的长期积累。沃飞长空已突破 49 项关键技术,获得 380 余项国内外专利,在全倾转旋翼飞行控制、复合材料一体化制造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国内首个、全球第二个完成全倾转过渡飞行试验的 eVTOL 企业。与此同时,AE200-100 已率先进入中国民航局适航审定第四阶段,目标 2026 年初取得型号合格证(TC),并同步推进与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适航对接,标志着国产 eVTOL 即将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


场景化应用多点开花,低空经济融入城市生产生活


低空经济的价值正通过多样化场景逐步释放,从 “空中观光” 到 “城市通勤”,从 “应急救援” 到 “物流配送”,产业边界持续拓展。在成都,低空应用已形成 “试点 - 验证 - 常态化” 的成熟路径:2024 年 “620 首飞” 完成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至青城山等区域的载人验证飞行,为 eVTOL 商用跑通空域申请、场站协调全流程;2025 年以来,依托青城山、熊猫基地等景点的低空游览航线累计飞行 6.5 万架次,成为文旅消费 “新亮点”。


在民生服务领域,低空经济的 “赋能效应” 显著。成都新都区 “空地联动城市巡检平台” 累计飞行 1.3 万架次,发现城市管理问题 2.5 万件;彭州市 “天空之眼” 实现灾害防控、森林防火等多场景应用,入选国家低空应用典型案例;物流领域更迎来效率革命,成都淮州 — 重庆龙兴低空物流航线探索 “干 — 支 — 末” 全链条模式,青城山景区无人机物资补给航线将运输效率提升 5 倍、成本下降 30%,新都区 “无人机 + 无人车” 协同配送效率提升 50%,切实解决了 “最后一公里” 难题。


政策与生态双轮驱动,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与生态协同。作为全国低空空域改革探路先锋,成都已形成 “3 个协同管理空域 + 5 条目视飞行通道” 的 3556 平方公里低空飞行网络,协同空域内飞行由 “审批制” 改为 “报备制”,提前半小时报备即可起飞,大幅降低运营门槛。同时,成都出台培育低空经济市场 14 条措施,计划未来 3 年投入约 3.3 亿元政策资金,从基础设施、科技攻关、场景培育等维度提供全方位支持。


产业生态的完善更离不开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沃飞长空与川航集团携手打造 “民航 + 低空出行” 场景,开通 “机场 - 市区”“机场 - 景区” 低空专线;与川发租赁达成 200 架 AE200 意向采购合作,打通 “研发 — 制造 — 金融 — 运营” 产业闭环;还联合曹操出行构建 “天地空一体化” 智能出行生态,探索 “地面接驳 + 空中出行” 无缝衔接。截至 2025 年 9 月,我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超 5 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 3991 家,“主机厂 + 运营商 + 金融机构 + 科研院所” 的生态格局逐步形成。


据中国民航局测算,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 2025 年突破 1.5 万亿元、2035 年跃升至 3.5 万亿元。随着技术持续迭代、场景不断丰富、政策日趋完善,低空经济正从 “小众业态” 成长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新支柱”,一个高效、绿色、智能的立体交通新时代已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