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连云港市海州区低空经济发展交出亮眼答卷。通过组建专业运营主体、拓展多元应用场景、培育定向专业人才 “三措并举”,当地成功推动低空经济从单一的景观体验向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跨越,不仅激活了区域消费与产业活力,更为全国低空经济区域化落地提供了可借鉴的 “海州样本”。

文旅融合破圈:“低空 + 科技” 打造行业消费新 IP

在文旅领域,海州区创新探索 “低空 + 科技 + 文旅” 融合模式,成为激活消费市场的关键抓手。当地斥资采购 500 架高性能无人机,联合灌南县金灌集团、连云港移动公司组建千架级无人机表演集群,并以园博园、月牙岛为核心场景,常态化推出无人机灯光秀、空中光影秀等特色活动。
2025 年国庆期间,园博园无人机表演不仅吸引超 2.9 万人次现场驻足,相关话题在本地社交平台阅读量更突破百万,成功打造连云港 “科技 + 文旅” 全新 IP,为低空经济与文旅产业融合提供了生动实践。游客王先生在体验月牙岛直升机环岛观光后直言:“从高空俯瞰月牙岛芦苇荡,金色苇浪与蜿蜒河流构成的画面,是传统观光无法替代的视角体验。”
技术攻坚筑基:筑牢低空安全与产业发展屏障

聚焦低空经济核心痛点,海州区率先布局 “低慢小” 无人机反制技术,通过 “企业牵头 + 实验室攻坚” 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底座。当地成立连云港低空产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并牵头组建低空安防实验室,整合通信、大数据、控制工程等多学科资源,形成从硬件研发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技术能力。
目前,实验室已申请 3 项国家专利、6 项软件著作权,同时深化与公安一所、公安三所以及本土龙头企业鹰游集团、天明机械的合作,推动低空安防体系向 “全场景覆盖、智能化管控、实战化应用” 升级,为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筑牢技术屏障,也为行业安全技术产业化提供了 “产学研用” 协同范例。
应用场景延伸:物流与城市治理迈入 “低空时代”

低空经济的价值正加速向民生与城市服务领域渗透。在物流领域,海州区开通连云港首条跨省无人机低空物流航线,今年 9 月中旬投用以来,已完成梭子蟹、对虾、特色果蔬等生鲜运输,将港城梭子蟹运往临沂临沭的时间从陆路 1 小时压缩至 30 分钟,“到货时蟹脚还在动” 成为低空物流效率的直观注脚。此外,当地还同步开通首条市内低空物流航线与首条文旅商圈航线,覆盖社区生鲜、应急物资、文旅纪念品及餐饮外卖运输,推动区域联动从 “地面联通” 向 “空地协同” 升级。
在城市治理层面,无人机更成为 “降本增效” 的关键工具。此前瀛洲大厦外墙清洁作业中,两架搭载高压清洗装置的无人机在百米高空精准作业,不到半天便完成以往 10 名工人一天的工作量。“人工清洁单日最多 800 平方米,还存在安全风险;无人机单机日清洁量达 8000 平方米,效率提升 10 倍,同时节水 70%。” 连云港低空投运营管理科科长刘博介绍。目前,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海州的市容巡查、森林防火、应急救援等领域,推动城市服务从 “人工主导” 向 “科技赋能” 转型,为行业拓展城市级应用场景提供了参考。
人才定向培育:夯实产业发展 “核心引擎”

人才是低空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海州区创新 “订单式” 培养模式,为行业输送专业力量。位于月牙岛的筋斗云腾无人机培训基地,开设飞手实操、试飞测试、飞行安全管理等针对性课程,自运营以来已招收学员 121 人,考试通过率超 95%,稳居连云港市首位。“我们与本地低空经济企业深度绑定,学员入学即对接就业岗位,实现学习与就业无缝衔接。” 基地负责人表示,这种定向培养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 “招工难” 与学员 “就业难” 的双向痛点,更为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夯实了人才根基,为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 “校企协同” 的有效路径。
从文旅 IP 打造到全场景服务覆盖,从技术研发突破到人才定向输送,海州区低空经济已构建起 “场景拓展 — 技术支撑 — 人才保障” 的完整发展闭环。其从景观体验向产业集群的跨越,不仅为连云港高质量发展注入 “低空动能”,更为我国低空经济从 “点状试点” 向 “集群化推进” 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持续推动行业迈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