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起飞”,职业教育如何“接招”
来源: | 作者:低空经济商情 | 发布时间: 21天前 | 26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为低空经济领域一枚最基础的“螺丝钉”,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刘海乐,如今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项目助理,负责物资的发运和返回物资的评定。

在职业院校就读3年,刘海乐认识了无人机的基本结构,能够进行操控、数据传输、组装和飞行。如今毕业不到一年,他能拿到10万元左右的年薪。
国家早已强调发展低空经济: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特别强调,要“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2024年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正式亮相;今年2月下旬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随着低空经济的高速发展,无人机配送、空中交通、应急救援等产业爆发式增长,对相关人才也出现爆发式需求。一场围绕“低空”的人才争夺战悄然打响,使得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阵地的职业教育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字路口。是等待被颠覆,还是主动“造风”?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为此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探讨低空经济“起飞”之时,职教如何“接招”。
低空经济相关岗位人才缺口巨大
低空经济是一种新型综合性经济形态。中国民用航空局官网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截至2024年11月底,国内注册无人机215.8万架。
“从2003年至今,低空经济领域经历了显著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研究院低空经济板块负责人薛涛说,“特别是无人机等新兴领域,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跃,技术不断突破,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所谓低空,是指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离1000米以下,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可延伸至3000米的空域。依托低空空域,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领域融合发展,就是低空经济。
薛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去年以来,各地积极布局低空经济,企业创新发展相当活跃,无人机新增注册量快速增长。工信部推出《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和《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推进低空产业发展。这些政策旨在推动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低空装备在应急救援、物流配送、城市空运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常态化的应用。
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人才缺口也在同步显现。
低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无人机操控员这样的新岗位,在2024年10月8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专门提到,“据有关部门测算,现在我国这个岗位的就业人才缺口高达100万人”。
“当今市场具有大型固定翼无人机飞行经验的人才短缺,同类型的企业不多,所以直接吸引有经验的人员概率不大,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择优招聘也非常困难。资格证持有者与实际技能脱节,虽然全国已颁发超20万本无人机执照,但许多持证者仅掌握基础操作,缺乏复杂场景如电力巡检、应急救灾的实战经验。”航天彩虹无人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房帅感慨。
“人才紧缺的情况不只存在于飞手这一岗位。”房帅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既懂飞行技术又具备数据分析、AI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样是行业争夺的焦点。”
“在低空经济产业链基本形成的当下,人才需求可以概括为技术、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覆盖低空技术装备研发与制造、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运维、低空飞行应用、低空运行监管及服务保障4个环节。”薛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目前低空经济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除了研发、制造、应用等方面的人才,还包括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安全监管等方面,特别是随着技术的深度融合、模式的不断变革而出现的低空智能网联、低空装备检测验证、信息安全、数据软件及算力开发、垂直起降场地建设运维等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需求是低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带来的新需求,是推进低空安全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政策上,需要引导企业和职业院校通过产学研合作,推进人才的培养。”薛涛说,“同时,教育部门也需要针对低空经济新的特点和需求,设置新的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