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起飞”,职业教育如何“接招”
来源: | 作者:低空经济商情 | 发布时间: 20天前 | 25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年来,低空经济这一概念在中国迅速升温,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竞相布局的新兴领域。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的计划,试图抢占这一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先机。

从深圳的无人机产业集群,到广州的低空交通试验区,低空经济产业园的热潮正席卷中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0月,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主要地区在建及已启用的低空经济产业园区数量已多达69家,其中仅苏州市就有11家。

这股热潮既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也折射出地方发展模式的创新与挑战。然而,在热潮背后,产业园的规划同质化、招商形式化、运营空心化等问题逐渐暴露,部分园区甚至沦为“政策盆景”。

政策扶持与转型冲动

所谓低空经济,一般指利用1000米以下空域开展的经济活动,包括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航空器制造、飞行培训等多个领域。据中国民航局此前预测,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万亿元。目前,交通出行、物流配送、农业植保、文旅消费、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低空应用场景已在中国多地落地。

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发布,再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司,政策层面的推动为低空经济注入了强心剂。2024年,中国已有27个省级行政区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明确短期发展目标。例如,广东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第一省”;湖南计划建设“低空经济示范区”;合肥发布《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等。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60个城市相继出台了扶持低空经济发展的相关文件,推出了专项支持政策。我们在汇总全国36个低空经济建设专项债项目的投资规模与地域分布情况之后发现,总投资规模高达237.77亿元,其中广东省、四川省、湖北省等地的投资规模较大,项目类别主要集中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这反映出上述地区对低空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投入。

狂热背后不只是政策的推波助澜,背后的经济转型动力才是根本原因。低空经济产业园有望成为地方经济的新支柱。以无人机产业为例,其产业链涵盖制造、软件开发、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据测算,每增加1亿元无人机产值,可带动相关产业3亿元至5亿元的产出。地方政府通过产业园建设,不仅能吸引高端制造业,还能培育服务经济,如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等新兴业态。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中国亟须摆脱对传统高耗能产业的依赖,寻找绿色、低碳的新增长点。而低空经济以电力驱动的航空器为主,相比传统航空和地面交通,具有更低的碳排放。产业园的建设可推动新能源技术应用,如太阳能充电站和电池回收体系的布局。这不仅助力“双碳”目标,还能提升地方的绿色竞争力。例如,深圳的部分低空经济产业园已引入光伏发电,减少运营中的碳足迹。

另外,中国低空空域长期未被充分利用,低空经济产业园的兴起为空域资源开发提供了新路径。比如,空域可以作为一种资产进行市场化运营。若这种模式推广开来,可能催生新的财税收入来源,弥补土地财政的不足。同时,低空经济的开发还能优化城市空间利用,尤其在交通拥堵的大城市,低空物流和通勤有望缓解地面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