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低空经济领域捷报频传,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作为新质生产力重要代表之一,低空经济自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地方支持政策持续加码,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025 年 2 月 27 日,浙江嘉兴平湖市印发《平湖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 年)》,围绕长三角县域低空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总体目标,提出聚力打造浙江省低空经济应用先飞区等三个标志性成果,从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培育低空产业生态等四方面进行任务分解。2 月 16 日,朝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朝阳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 年)》,提出科创牵引、场景驱动、产业赋能、基础先行四个方面 14 项重点任务,目标到 2027 年全市低空经济规模超过 15 亿元。
实际上,早在 2023 年低空经济就被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中国经济新增长引擎。多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如深圳市出台了多项政策及全国首部低空经济地方立法,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
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4 月 19 日,以 “智瞰低空・创领未来” 为主题的 “济南空天信息山东省实验室低空科技成果发布会” 在济南举行,聚焦低空科技前沿,发布了低空技术创新发展路线图、低空智能终端产品、基于数字地球的低空管理服务平台、济南市低空装备试验场建设方案等 4 项科技创新成果。
此外,中科星图于 3 月 28 日在青岛成立中科星图低空云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其低空经济总部,并发布了 geovis iflight 低空智航飞行应用平台 v1.0、devmate.lac 低空云开发者平台 v1.0 两款低空新产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赋能低空应用新场景,推动低空经济从 “技术试验” 向 “生态构建” 转变。
产业发展按下 “加速键”
据赛迪数据,2024 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预计可达 6702.5 亿元,其中低空航空器制造和运营服务占比接近 55%。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低空经济相关产业链正在快速形成,未来发展空间广阔。预计到 2035 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5 万亿元。
在企业层面,众多企业纷纷抢滩布局低空经济。如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展示了 2 吨级 evtol 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致力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其载人版 evtol 航空器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商业化运营。大疆创新等企业在无人机细分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在民用无人机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正持续拓展,除了在交通运输、物流配送、农业植保等传统领域广泛应用外,在应急救援、旅游观光、城市管理等新兴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如在应急救援场景中,配备生命探测仪与医疗物资的无人机能够迅速抵达受灾现场,为救援工作争分夺秒;在旅游观光方面,低空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了全新视角,成为旅游消费的新热点。
海南自贸港聚焦拓展建设城市空中交通、无人机海洋管理、特色热带农业等八大应用场景,并与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打造 “飞行汽车应用示范岛”。
人才与产业生态逐步构建
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成为关键环节,部分高校已经与企业联合开展低空经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项目,为产业发展储备专业人才。同时,在第五届消博会海南低空经济产业对接洽谈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中国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及院校签署合作协议,多家金融机构也与低空经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署协议,为产业发展注入资金 “活水”,推动了低空经济 “朋友圈” 的扩容,促进了完整且紧密的产业链合作模式的形成。
总的来说,低空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多方协同发力将推动其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