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向社会公布《从“起飞”到“腾飞”:低空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的调研报告,该报告是该学院师生自2023年12月起至今,前往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四省,围绕长三角地区低空经济产业链上,面向与低空制造、低空运营、低空保障相关的126家企业开展系统调研,对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向社会公布《从“起飞”到“腾飞”:低空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的调研报告,该报告是该学院师生自2023年12月起至今,前往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四省,围绕长三角地区低空经济产业链上,面向与低空制造、低空运营、低空保障相关的126家企业开展系统调研,对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调研发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低空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在低空产业发展上已构建差异化协同的政策格局。
上海市立足国际视野,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锚定建设全球低空经济创新策源地目标;江苏省依托制造业集群优势,创新空域管理体系;浙江省以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为抓手打造物流枢纽;安徽省确立合肥、芜湖双核联动低空产业格局,积极拓宽低空应用场景。这种差异化布局既形成错位竞争优势,又在空域协同、产业链互补方面展现整合能力,跨省空域共享与订单协同机制显著提升运营效率。
尽管长三角地区在发展低空制造业、低空运营业、低空保障业形成了重要共识,调研团队走访126家相关企业后发现,低空经济相关企业面临着行业标准不一、适航认证差异增加研发成本的问题,跨省空域使用审批流程繁琐、低空禁飞区较多的问题,各地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
在长三角地区低空产业发展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现实需求,调研团队建议,应从财政、土地、空域三方面入手,财政政策构建全流程创新激励型税收优惠,土地政策探索低空产业复合用地模式,空域政策建立动态低空空域调整机制,以政策引导助推长三角地区低空产业发展。
目前,上海市主导的低空智联网标准已被纳入国际标准体系,江苏省已实现飞行器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浙江省构建的低空物流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安徽省依托科研资源已初步完成低空经济产业转化。这些探索为解决低空产业发展瓶颈提供了扎实基础,标志着我国在低空产业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总台记者 汤涛)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