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领跑低空经济,2025年《条例》开启法治新篇章
来源: | 作者:低空经济商情 | 发布时间: 37天前 | 65 次浏览 | 分享到: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和无锡市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江苏省内首部专门针对低空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无锡市低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施行;与此同时,长三角首张“低空数字空域图”已在无锡完成绘制并上线试运行,标志着江苏低空经济从“政策红利期”迈入“法治轨道期”。



一、立法背景:从“产业冲动”到“法治刚需”


无锡拥有集成电路、物联网、智能网联装备等产业集群,2024年低空经济关联产值突破580亿元,但空域申请周期长、基础设施标准缺失、跨部门职责交叉成为企业集中反映的三大痛点。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处处长陈月飞表示:“此次立法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打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的率先落地,也是为争创国家低空经济示范区提供制度筹码。


二、《条例》亮点:全国首次提出“低空数字空域图”制度


  1. 空域改革——“一张图”管全域
    市政府牵头建设“无锡市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同步发布“低空数字空域图”,将真高1000米以下空域划分为管制、监视、报告、自由四类,并叠加气象、障碍物、人口密度等200余项数据图层,实现秒级航线审批。

  2. 基建标准——“四张网”同步建设
    要求2027年底前建成“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对微小型起降点、中型垂直枢纽、大型综合基地实行分级备案制,而非传统选址审批制,压缩企业建设周期70%以上。

  3. 产业融合——“链长+基金”双轮驱动
    设立20亿元规模的“太湖低空产业基金”,重点投向eVTOL整机、氢能动力、智能空管等8条子链;对总部落户无锡的行业龙头企业,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奖励。

  4. 安全底线——“双保险”制度
    运营主体必须为每架航空器投保第三者责任险不低于1000万元,同时为乘客投保单次200万元乘客人身险;建立市级低空应急指挥中心,联动公安、卫健、消防等部门实施“15分钟救援圈”。


三、配套政策:与苏州协同立法、错位发展


7月30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同日批准无锡《条例》和苏州《低空经济促进条例》,均定于10月1日起施行,但两市产业定位形成互补:无锡侧重制造与物联网融合,苏州聚焦运营服务与场景应用。省人大正在推进省级立法,计划2026年提交审议,届时将形成“省级统一规范+市县特色条款”的立法矩阵。


四、企业反响:首张“数字航线”已获批


峰飞航空科技高级副总裁谢嘉对记者表示,依托“低空数字空域图”,公司仅用48小时就拿到了无锡—江阴—常州城际货运航线的批复,比传统流程缩短90%。“我们计划年内投放10架吨级eVTOL,打造长三角首条常态化低空物流环线。”


五、专家解读:地方立法进入“竞赛阶段”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低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孔得建认为,继深圳、广州之后,无锡—苏州协同立法标志着长三角正式加入低空经济“制度供给”竞赛。“下一步比拼的不再是‘有没有法规’,而是‘法规好不好用’,动态评估和迭代机制将成为关键。”


六、下一步计划


无锡市政府副秘书长凌志祥透露,10月1日《条例》生效当天,将同步启动“低空经济场景开放周”,面向全球企业开放城市消防、医疗急救、电力巡检、太湖景区空中观光等20个应用场景,并发布首批“机会清单”,力争2027年低空经济规模突破1500亿元。


随着《条例》的落地,江苏低空经济正式驶入“法治+场景”双轮驱动的新阶段,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