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赛道,在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的双重驱动下,正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为低空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相关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使得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得到了极大拓展,尤其在机器人 AI 技术的融入下,更是焕发出新的活力。

01 政策持续加码,为低空经济发展筑牢根基
在政策层面,国家对低空经济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今年,国家发布的《加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 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方案》,明确将低空经济纳入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范畴,旨在推动其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而在地方层面,各地也纷纷出台具体举措,积极布局低空经济产业。例如,广东省在 2024 年 5 月发布的《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024—2026 年)》中,就提出了到 2026 年实现低空管理机制高效运转、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产业规模突破 3000 亿元等目标。
02 技术突破亮眼,机器人 AI 成关键驱动力
技术突破同样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其中机器人 AI 技术的应用成为关键亮点。以亿航智能为例,其核心产品 EH216-S 自动驾驶飞行器近日成功在青藏高原海拔 4000 米的区域完成安全起降及多场景飞行测试。这一突破不仅验证了该机型在高海拔复杂环境下的运行能力,也为载人级无人机在偏远地区和旅游景区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可能。通过优化螺旋桨气动设计、升级电池热管理系统,并结合高精度气象数据实时调整飞行参数,EH216-S 实现了在 4000 米海拔下 15 分钟以上的持续安全飞行,各项指标均符合适航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其飞行控制系统中融入了先进的 AI 算法,能够更精准地应对复杂气象和地理条件,提升飞行安全性与稳定性。
03 应用场景拓展,AI 技术渗透多领域
在应用场景方面,低空经济已广泛渗透到多个领域,机器人 AI 的身影随处可见。物流运输领域,无人机运输航线不断开通,并且借助 AI 技术实现了更高效的路径规划与智能调度。峰飞航空的 2 吨级 eVTOL 成功完成首次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飞行,150 公里的里程仅耗时 58 分钟;亿航智能的 VT20 系列物流无人驾驶 eVTOL 则在 55 分钟内横跨三城,开通了大湾区首条超长无人机物流航线。这些物流无人机通过搭载 AI 视觉识别系统,能够准确识别目的地与货物,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与准确性。
在旅游领域,低空旅游项目逐渐兴起,部分景区引入的载人级无人机,利用 AI 技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空中游览体验,如根据游客偏好规划独特航线、通过 AR 技术介绍景点信息等。此外,在应急救援、环境监测、农业植保等领域,低空经济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应急救援中,搭载 AI 分析系统的无人机能够快速评估受灾情况,为救援决策提供依据;农业植保无人机借助 AI 图像识别技术,可精准识别病虫害区域,实现精准施药。
04 产业规模扩容,企业与资本积极布局
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 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1.5 万亿元,到 2035 年有望突破 3.5 万亿元。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众多企业纷纷布局低空经济领域。中信海直在包括无人机业务在内的低空经济领域持续发力,积极打造低空无人机物流网络,运用 AI 技术优化物流配送流程;东信和平则计划将 “Flight Guard 飞行宝” 技术应用于更多区域,助力构建低空安全体系,其中 AI 技术用于实时监测与预警潜在安全风险。
与此同时,全国性的产业基金热潮也在同步推进。河南成立了首只 20 亿元低空产业基金,聚焦飞行器制造与运营服务;浙江台州落地 10 亿元省级低空基金,覆盖无人机、卫星制造等全产业链;深圳大湾区基金则投入 3 亿元支持技术转化,2024 年深圳低空经济增速达 28.3%,居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在这些产业基金的推动下,机器人 AI 技术在低空经济领域的研发与应用也将获得更多资金支持。
05 平台与生态构建,多地迈出关键步伐
为进一步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各地还积极搭建产业平台。8 月 15 日至 18 日,2025 中国 (重庆) 无人机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南坪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此次博览会以 “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 为定位,为参展商、专业观众及社会公众呈现了一场产业与技术盛宴。期间,通号低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中虎 (重庆) 国际安全防务有限公司、重庆朗萨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四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 “智慧交通 + 低空经济” 融合发展,致力于在融合发展中运用机器人 AI 技术提升整体效能。
上海在低空经济领域也迈出了重要一步。8 月 16 日,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宣布,2025 年将重点建设低空产业创新生态圈,包括设立上海低空产业基金、组建低空经济研究院及产业联盟,并牵头建立上海市低空标准体系。这一举措标志着上海在低空经济领域从 “基础建设” 向 “生态闭环” 升级,目标是到 2027 年形成 500 亿元核心产业规模。
06 就业机遇涌现,AI 相关人才需求激增
低空经济的发展也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低空安全工程师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并且这些职业对掌握机器人 AI 技术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文玉表示,未来几年,低空经济领域人才缺口将超 100 万,尤其是精通机器人 AI 与低空经济融合技术的专业人才。
总的来看,低空经济在政策、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应用场景拓展,从技术创新到产业生态构建,低空经济已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随着各项政策的持续落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机器人 AI 技术的深度融合,低空经济有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