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低空安全体系,助力我国低空经济发展
来源: | 作者:低空经济商情 | 发布时间: 47天前 | 45 次浏览 | 分享到: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以低空航空器为主要载体,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业态。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了低空经济的发展地位;2024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作为新增长引擎之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一、低空经济发展的背景及现状

  广义上的低空经济,即低空产业包括了广泛的产品形态和产业应用,主要涉及低空城市或海上通勤、低空物流、低空文旅及商旅、低空航拍、农林植保、低空商演、景区直播、低空勘探/测绘、电力等行业的低空巡检、园区管理、应急救援、低空消防、公安警务、交通执法、环保执法、应急通信、森林防护、防灾减灾、地质气象、城市规划及军民融合等众多行业和众多应用,其辐射带动效应强、产业链长,对于拉动有效投资、创造消费需求、提升创新能级、激活立体空间资源、提供高效公共服务、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服务民生和社会保障、催生跨界融合新生态、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及推进现代化治理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低空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新手段,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新动能。低空经济有望打造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综合服务、低空安全等产业集群。

  低空经济纳入国家重点发展目标,标志着低空经济正迎来史上最好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窗口期。低空经济价值潜力大,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将形成万亿级产业规模,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据中国民航局2025年1月预测,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2024年以来,我国低空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一)各方‌企业积极参与

  低空领域企业数量激增‌,截至2024年低,全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超5.7万家,近五年新增企业近2.1万家,覆盖无人机研发制造、飞行服务、应用场景开发等领域,展现了强大的市场活力‌。‌技术创新引领发展‌,大疆在民用无人机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深圳、安阳等地企业加速布局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研发,推动低空飞行器智能化、电动化发展‌。‌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无人机在物流配送、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领域广泛应用,部分企业推出低空旅游、城市空中交通等新型服务,商业模式逐步成熟‌。

  (二)中央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

  低空经济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低空经济首次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并被纳入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2月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政策相继落地‌,202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明确支持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24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我国通用航空装备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的目标‌。‌

  (三)各地政府加快布局

  ‌区域生态圈建设加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20个城市宣布打造低空经济生态圈,结合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深圳聚焦无人机产业集群,安徽布局通航综合示范区‌。‌地方专项大力支持‌,多地将低空经济写入省级政府工作报告,配套出台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并通过专项债券资金支持低空机场、起降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探索‌试点示范,部分省份开展低空经济综合改革试点,例如湖南推进低空旅游航线商业化运营,浙江试点无人机物流配送网络建设‌等。

  (四)资本投入不断加强

  ‌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2024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6702.5亿元,较2023年增长32.5%(数据来源:经济日报,2025年3月29日)。资本市场对eVTOL、无人机等领域关注度高涨,多家初创企业完成亿元级融资‌。大量‌产业基金涌入‌,地方政府联合社会资本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如广东省成立百亿级专项基金,支持低空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链整合‌等。‌资本市场联动发展,头部企业加速上市进程,低空经济概念股在A股市场表现活跃,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布局‌。

  (五)‌社会认知加快转变

  ‌公众对低空经济的接受度快速提升,低空旅游、无人机表演等活动普及,城市空中交通(UAM)概念进入大众视野,公众对低空经济带来的便捷性和创新性认知显著增强‌。‌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低空飞行安全、噪音污染等问题引发讨论,政府通过科普宣传和监管政策引导社会形成理性认知,平衡发展与风险‌。各类‌媒体聚焦报道,尤其是主流媒体高频次报道低空经济进展,将其视为“新质生产力”代表,推动社会共识从“小众技术”向“万亿产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