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乘势而起”“冲上云霄”: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现实落点与未来潜力
来源: | 作者:低空经济商情 | 发布时间: 45天前 | 58 次浏览 | 分享到:

低空经济起步于18世纪农业喷洒,历经通用航空崛起与无人化演进,逐步演化为多维场景融合的现代产业形态。我国低空经济大致经历五个阶段:2010年前后“低空经济”概念初现,应用集中于农业植保和测绘巡检;随后空域分类管理与通航改革启动,行业制度化起步;2020年疫情催化应急配送与灾情侦察落地,场景需求加速明显;“十四五”期间飞行服务站、起降平台、调度系统等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初步形成供需协同机制;2024年以来,eVTOL、低空智联网等技术突破叠加空域改革,复合型场景持续试点,产业迈入生态协同、多元牵引的新阶段。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将其定位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自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发展低空经济”以来,政策体系持续完善。2024年3月,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应急救援、物流配送、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加快典型场景推广。尽管政策驱动效应持续释放,当前低空经济在迈向规模化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瓶颈。

  现实落点:需求匹配下应用潜力巨大

  为深入分析我国低空经济的现实落点与未来潜力,聚焦低空物流、城市治理与应急救援三大典型应用场景,做出以下分析:

  一是低空物流作为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其需求牵引力强、适配场景多、商业化潜力大。随着电商、即时配送和农村电商快速发展,我国物流需求呈“小批量、高频次、强时效”趋势。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1320.7亿件,日均超3.6亿件;农村快递网点从2020年的6万个增至2023年的7.6万个。同时,即时零售市场规模达6500亿元,年增速近30%。在此背景下,低空无人机配送凭借绕过地面路网、高效点对点投送等技术优势,可有效解决偏远山地、城乡结合部“最后一公里”与“最远一公里”难题,尤其适用于生鲜、药品、急件等高价值、高时效需求。在偏远乡村、复杂地形等典型区域,低空物流可显著提升投送效率与可达性,成为地面运输的重要补充。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开展试点,初步形成由需求牵引向技术匹配、由点状试点向区域集成的演进趋势。

  二是城市治理作为低空经济重要落地方向,具备刚性需求与广泛适配性。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与基层治理精细化要求提升,城市管理面临全域监管广、地势限制多、人工巡检成本高且风险大等挑战。在此背景下,无人机凭借高空视角全域覆盖、多模态数据实时回传、快速机动替代人工等特性突破传统瓶颈。杭州余杭区行政执法无人机截至 2023 年 5 月累计飞行超 3000 架次、2000 小时,流转问题信息超 5000 件;重庆轨道交通巡检时间从人工 4 小时压缩至 20-25 分钟,效率提升 2-4 倍;杭州拱墅区用20架无人机替代人工,8 分钟完成 9.3 万平方米违建巡查。《2024低空经济场景白皮书》预测,2028年我国无人机市场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将增长超过50%。这些实践展现了低空经济在全域监管、精准作业等场景的系统性赋能价值。

  三是应急救援作为低空经济的重点突破方向,其关键价值在于提升救援在复杂环境下的响应效率与安全性。突发灾害往往伴随道路阻断、通信中断等情况,传统手段在信息侦察、物资转运等环节面临响应慢、风险高、覆盖难等制约,亟需依托新技术增强灾情应对的敏捷性与精度。而无人机凭借高机动性、全天候作业能力,成为匹配这一需求的关键支撑。无人机在灾情监测、通信保障与空投补给等环节的综合赋能作用,正推动低空应急向多场景化发展。

  痛点难点仍存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虽呈现出多点突破的发展态势,但整体仍处于由政策引导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主要难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低空物流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商业模式不清晰、基础设施不足与空域管理不畅等系统性制约。首先,当前无人机配送以生鲜、药品、外卖等高时效、小批量货物为主,需求分散、路径复用率低,尚难支撑高频航线网络,商业模式仍依赖补贴推动,规模化运营基础不足。《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超5000亿元,但多依赖政府采购,市场化动力不足。其次,在基础设施方面,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起降点超过2000个,但主要集中于核心城区,农村与山区覆盖率不足30%,起降平台与通信网络配套薄弱,企业自建成本高、运营负担重。最后,在空域管理方面,2023年全国注册民用无人机126.7万架,飞行时长超2300万小时,审批流程平均需7–10个工作日,涉及多部门、规则不一,跨区运营效率低,难以满足低空物流快速响应和灵活调度需求。

  二是低空设备及配套设施在城市管理应用中因安全、基建和协同壁垒,需求承接与应用转化受阻。首先,低空飞行安全管理体系待完善,缺乏公众信任与安全保障。飞控系统易受干扰、缺乏碰撞预警,城市高密度运行安全风险突出。其次,低空基建支撑不足,城市管理的高频作业特性对安全的分布式起降点依赖性强,2024 年上半年深圳建无人机起降点 126 个,城市管理专用占比不足 20%,杭州余杭试点显示公共起降点覆盖率不足制约常态化巡检工作。最后,数据安全与协同治理受限。一方面,低空网络与数据安全风险攀升,《低空智能网联网络与数据安全体系白皮书(2025)》预计 2030 年完善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基站信息、建筑物热成像等城市敏感信息尚未明确共享边界,市、区、部门网格跨层级联动受权限与接口制约,增加常态化治理难度。

  三是在应急场景中,低空经济由于需求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审批流程繁琐及技术安全瓶颈,难以实现高效协同运行。首先,灾害响应需求零散且频次不确定,缺乏常态化与突发事件联动的统一运行机制,导致产业投资意愿低、商业模式难以持续。其次,山区等灾区临时起降场地平整度不足、导航标识缺失,充电与维护设施匮乏,致使物流投送时效下降并难以支撑连贯任务。第三,空域管理主体分散、制度标准不一,审批时限过长且无快速通道,无人机难以及时部署以应对灾情变动。此外,典型机型续航仅30至120分钟、载荷不足5公斤,难以满足远距离或高密度物资投送;复杂地形下GNSS易受遮挡干扰导致定位误差达数米,实时数据传输带宽与接口标准不统一亦阻碍多平台协同;飞控系统抗干扰能力有限,缺乏碰撞预警与隔离管理,难以在高密度空域环境下确保飞行安全。